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已有 912 人浏览分享

什麼才是有效的溝通?

[複製鏈接]

集團新軍

Rank: 1

0

威望

251

金錢

0

A幣
主題
91
帖子
101
精華
0
綜合社群主題發文量
26
電玩社群主題發文量
0
娛樂社群主題發文量
0
技術社群主題發文量
0
閱讀權限
10
註冊時間
2021-7-5

該用戶從未簽到

e211283 發表於 2021-8-2 21:55:09 | 顯示全部樓層 | 閱讀模式
有個哲學問題是這麼說的:「如果一棵樹在沒有人的森林裡倒下,那麼哪裡會不會有聲音呢?」


pablo-4-1.png


1. 樹倒下了
有個哲學問題是這麼說的:「如果一棵樹在沒有人的森林裡倒下,那哪裡會不會有聲音呢?」
哲學家們的答案是:「沒有,會有聲波出現,但由於不會有人聽到,也就沒有聲音。」

哲學家藉此討論存在和意義,意外的是,這個例子也很貼切地解釋溝通的本質。
平時在實驗室的工作,常需要和同事討論各自的實驗,有時候因為計畫之間的領域差異太大,所以除了實驗結果,連實驗步驟和實驗條件都要理解清楚,才能往下討論怎麼解決問題。
很常發生的狀況,對方開始描述他的實驗怎麼做,過了5分鐘,我已經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了,他為什麼這樣做,他想控制什麼條件。這時他正在發出聲音,但對我完全沒有作用,我有聽沒有懂。
另一個想必大家都熟悉的經驗,就是上課過後10分鐘,基本就是老師自己在台上「發出聲音」。
這些例子都在告訴我們,決定溝通是否有效,不在於說話的人是不是口若懸河、是不是聲音好聽,而是接收者聽得懂不懂。
只要聽的人聽不懂、聽不下,還是睡著根本沒聽到,溝通都是失敗的。
溝通取決於他人的感知。



2. 溝通的技巧
溝通的技巧,在於你能不能用聽眾的語言,藉由他生活中淺而易見的經驗,說明他原本不知道的事情。
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在討論溝通技巧時,寫到一句話:



「我們跟木匠說話時,必須用木匠說話的方式……試圖跟別人解釋你的用詞,往往徒勞無功」


曾有一個演講課的教授也說過類似的概念,言之有物當然重要,但就算你的內容豐富又精彩,裏頭太多專有名詞,太多抽象的概念,觀眾很快就開始神遊
抽象的理論框架也許非常簡潔有力,可以解釋很多事情,但這些理論通常是經由繁瑣的分析和推導而來,如果你要求一個第一次接觸這個話題的觀眾,既要吸收新知識,同時還得在腦中跟著你分析,那溝通就注定失敗了。
Notes of Lives每天的影片、文章也遇到一樣的問題,當我把腦中的知識描述出來,卻又不給任何例子,很多人都跟我反應他們聽不懂,就算我舉了好幾個例子,也可能因為舉例不當,反而造成誤解,或者越說越模糊。
永遠站在聽眾的角度,組織內容,是所有溝通技巧的核心,聆聽者的年齡、生活背景、當下的情緒和感受,你會發現細節很多,不同的狀況場合也不盡相同。


3. 有效溝通的方法

舉這個例子,也許會讓你以為,溝通技巧是表演者、演講者、作家、官員的事。但其實溝通能力無所不在,在家裡要和家人溝通,出門買東西要和店員溝通,到公司要會跟主管同事溝通,就連和朋友一起吃飯,也在溝通的範圍內。


仔細想想,很多關係的緊張和破碎,正是因為長期溝通不良,最後無法溝通,只能訴諸衝突或著離開。所謂溝通不良,就是各說各話,無法理解對方的處境和想法。
換句話說,各自在「發出聲音」,而且從不交集。


而當中最主要的原因,也是因為雙方都急於把自己的話說出來,卻從沒去想對方是什麼感受,對方的立場是什麼,這當中又有什麼緣由。

但說起來簡單,做起來難,平時的對話,由於都是即時的、臨場的、無法事先準備的,面對天外飛來的問題,我們急著回答,哪還有時間管對方怎麼想。

急於解釋自己的同時,要怎麼意識到對方的感受,更何況當下可能很緊張、很焦慮、很興奮、很害怕。
這事沒辦法,只能時常回想,刻意去注意,並在心裏模擬多模擬幾次。

於是今天說的這些,只能是事後覆盤的標準,和事前模擬的原則,總結起來就是這麼一個問句:
「他聽到的聲音,和我發出的聲音,兩者一樣嗎?」


共收到 0 A幣
打賞榜
暫無
暫無
暫無
暫無
----
暫無
----
暫無
----
暫無
----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會員

本版積分規則

101

發文

251

金錢

0

A幣

----------榮譽勳章----------

熱門資訊
    圖文推薦
    • 聯繫我們

    小黑屋|AICL社群娛樂集團

    GMT+8, 2024-5-11 17:24 , 網路刷新 0.113324 秒 .

    歡迎來到 AICL網路社群

    版權AICL社群所有 2011-2021.

    Total:123 Today:213 Online:3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