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古老的地下墓穴到現代的地鐵,人類一直短暫的在地下穿行。但有過在地下生活的人類社會嗎? 有過,縱觀歷史,只有在緊急情況和人們別無選擇時才會在地下生活。不過在最近幾十年裡,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。 “重點在於我們不屬於地下。無論從生物學角度,還是從生理學角度,我們的身體都不是為地下生活而生的,”《地下:我們腳下世界的人類史》的作者Will Hunt說,“但也有著我們撤退進入地下的時刻。” 在歷史中,人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短暫的生活在地下。Hunt說,假如沒有建房的材料,他們會在地下挖出家。在有著極端氣候的地方,人們在地下生活冬暖夏涼。地下也是躲避敵人的安全屋。 比如說,在現如今土耳其,古人們建造出了著名的地下城——卡帕多西亞,目的是為了抵禦天氣和戰爭。“在地理位置上,他們處於一個戰略要地,”Hunt說,“不斷的受到戰爭的侵擾。”在特殊時期,居民會撤到底下,但是不會停留太久,大概一次待個幾週。 根據Atlas Obscura,卡帕多西亞最大的地下城之一便是代林庫尤(Derinkuyu),建造年代可追溯至公元7世紀至8世紀,能容納約2萬人。根據《國家地理》雜誌,地球物理學家近期又在該地區發現了另外一座地下城,面積有46萬平方米,深度達113米。如果屬實,那最近發現的卡帕多西亞地下城就比代林庫尤大上三分之一。 Hunt說,卡帕多西亞的地下城是個“建築學奇蹟”。水井深深插入地下水層。孔洞一直通向地面,起著通風道的作用。層層防禦——包括古人用於堵城門用的大圓石——將地下的人和地面上的侵略者分隔開來。 但不是所有的地下住所都和卡帕多西亞那樣錯綜複雜。Hunt指出,人們還會生活在天然或是人造的洞穴內。只要是地質條件允許的地方,就會有人造洞穴——比如說凝灰岩(一種柔軟的火山岩)形成的石頭山就容易開鑿。“它們很常見,”他說,“全世界都有鑿窯洞住的人。”根據《史密森尼雜誌》,即便在現如今的澳大利亞,一個名為庫伯佩迪的小鎮裡還有大約半數居民住在山上挖的“防空洞”裡。 許多邊緣人在現代城市地下的廢棄設施中找到了容身之處。Hunt說,比起上世紀80年代,紐約城的“鼴鼠人”的數量少了,但可能仍有超1000名無家可歸的人住在街道下方的隧道內。拉斯維加斯地下的隧道內也有許多無家可歸的人。而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的街道下方,居住著大量的孤兒。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湧向城市,城市中越來越多的居民就要轉至地下。新加坡之類的地方正在探索地下建築的選擇。諾丁漢大學馬來西亞校區的心理學助教Eun Hee Lee說,所需的技術已具備。挑戰在於要說服人們搬進地下。 Lee說,事實上只要光照、居住面積、室內淨高和其他硬件設施能和地上建築一樣,那麼還沒有證據表明在地下會引發負面的心理影響。比如說採光井這類技術可以預防缺少光照所導致的抑鬱。Lee說,人們可能感覺到自己和地上的人們出現了隔絕,並且覺得缺乏控制感,但是這些感覺是可控的。不過,人們還是不喜歡在地下生活的概念。 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地下城RÉSO長度超過32公里,裡面有商場、辦公場所、飯館和學校,Lee認為受這類先驅場所的啟發,全世界的人們不久之後就會遷入地下。“從現實角度上看,我們很快就要轉戰地下。不出30年,就會有更多地下辦公場所以及休閒場所,”她說,“遲早要來的。這不是一個空想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