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期以來,人們普遍認為女性比男性更怕冷。然而,一項新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表明, 男女在感受寒冷和身體調節體溫方面幾乎沒有差異。
在室溫下,普遍認為女性更容易感到寒冷,但這是否科學屬實尚未確定。 除了純粹觀察外,很少有控制性研究調查男女身體如何抵抗寒冷。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的一項新研究令研究人員感到驚訝, 發現在寒冷房間的感知中沒有性別差異,我們對其的生理反應也極少有性別差異。 在試驗中,一組28名男性和女性在溫度控制的房間中度過了五個小時, 穿著提供的襯衫、短褲或裙子,以及襪子。每天,參與者在溫度 在17°C至31°C之間變化時進行身體監測,並就他們的舒適程度進行調查。 與NIH研究人員預期的結果相反,研究中的女性在較低溫度下的核心體溫略高於男性。 在葡萄糖攝取、肌肉電活動、皮膚溫度或寒冷誘發的產熱方面,性別之間沒有差異。 儘管女性參與者體積較男性小,整體上產生的體熱較少,但相對較高的體脂幫助平衡了這一差異。 根據他們的結果,NIH的研究人員表示,女性體溫舒適區的底線大約是22°C,比男性參與者的平均水平低一度。 這表明,隨著溫度下降,女性的身體不必像男性那樣立即為保暖而消耗能量,使女性擁有更「北極」的熱特性。 但是,这种性别差异虽然显著,却并没有太大优势。随着温度降至17°C,研究人员发现 在开始发抖或者参与者称在房间里感觉舒适或不舒适方面,性别之间没有差异。 過去,科學家曾建議,女性在較高溫度下感到更冷,這是由於生理性別差異, 如產熱量較低、散熱量較大或熱量需求較大。但是這些假設都不能很好地解釋最近的結果。 一項小型研究不太可能結束這場辯論,但也許是時候超越觀察研究和普遍共識,開始深入探討真正的科學了。 直到今天,很少有研究對體溫調節中的性別差異進行了嚴格測試。事實上,歷史上, 人類生理學領域主要關注男性身體,將其作為所有人類的預設標準。 採用如此受限甚至二元化的方法,會忽略問題的大部分內容。例如,荷爾蒙變化和藥物也可能 影響一個人對溫度變化的反應和感知,而這些因素反過來又可能受一個人的性別或性別影響。 「人類體溫調節中個體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體格特徵,包括體型和組成,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性別的影響,」NIH的研究人員總結道。 “這些發現應在更大規模、更多樣化的研究樣本中得到複製,以增強普適性。”
|